百富勤的變遷及啟示

時間:2005-11-23
字體:

百富勤是一家具有廣泛影響和知名度的香港投資銀行,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在1998年宣告破産,隨後被法國國家巴黎銀行收購並更名為BNP百富勤,新生的百富勤又獲得了迅速發展。在我國即將實行創業板保薦人制度的今天,我國的投資銀行可以從百富勤的沉浮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百富勤的變遷及啟示

 華泰證券綜合研究所     姚文平

 

公司沉浮

百富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Peregrine Investments Holdings Limited)成立於1988年6月,由集團主席杜輝廉和董事總經理梁伯韜在香港創辦。作為唯高達證券公司的創辦人之一,杜輝廉在20世紀70年代香港股市興旺發達之時代表唯高達從英國來到香港拓展業務,並很快紅遍香港證券界。1984年,萬國寶通收購唯高達,並據此建立萬國寶通國際,杜輝廉效力萬國寶通國際出任行政總裁。1985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回港後進入匯豐銀行全資附屬的一家財務公司從事財務工作的梁伯韜先生跳槽至萬國寶通銀行,參與籌建萬國寶通國際,並出任行政副總裁,成為杜輝廉的副手。杜梁二人從此走到了一起,使萬國寶通迅速在同行中脫穎而出,二人也聲名雀起,成為業中名士。

1987年,全球股災波及香港。同年10月,萬國寶通國際的總行重新調整全球策略,收縮海外證券業務,萬國寶通國際被要求維持現狀暫停拓展。時勢造英雄,市場的調整給杜梁二人另立門戶提供了契機。1988年9月,梁伯韜率先出走,創辦了百富勤融資公司,杜輝廉則暗渡陳倉,協助百富勤閃亮登場。1989年1月,他正式加盟百富勤,百富勤借助杜梁二人的威名展翅飛翔。

經過10年的努力,從4000萬美元起步的百富勤發展成為除日本以外亞洲市場實力最雄厚、影響力最大的投資銀行,並躋身《財富》雜誌全球500強之列。業內人士對其的評價是:堪稱發達成功的港資綜合性投資銀行唯有百富勤,真正能夠與來自華爾街的專家們一決雌雄的港資投資銀行也唯有百富勤。在許多人看來,百富勤的成功是一個真正的奇跡。

1997年7月,正當百富勤的發展如日中天之時,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了。由於百富勤大量投資于東南亞債券市場,這次危機直接給百富勤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東南亞國家貨幣的大幅度貶值,在亞洲債券市場的過度擴張,使百富勤陷入了財務困境。在一整套“拯救計劃”相繼流産後,百富勤投資集團公司無可奈何地于1998年1月12日發出公告,“百富勤已委托羅兵鹹會計師事務所作為清盤人,進入法律程序進行清盤。”這意味著除日本外亞洲最大的獨立上市投資銀行宣告破産了。受百富勤破産事件的影響,香港恒生指數這天一度跌破8000點大關,市場極度恐慌,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呼籲市民“面對股市的漲落要做冷靜和明智的決定”。

1998年2月2日,法國國家巴黎銀行(Banque Nationale de Paris,BNP)及旗下的法國國家巴黎建東證券(Prime East)與百富勤的臨時清盤人達成協議,購入百富勤中港證券業務。公司隨之更名為法國國家巴黎百富勤(BNP Prime Peregrine),一般稱為BNP百富勤。各方合組控股公司後從百富勤收購大中華證券業務,控股公司中BNP佔70%股份,建東證券佔20%,梁伯韜佔8%,其余2%的股份由百富勤原5名高層管理人員持有。收購部分包括百富勤原有的大中華地區企業融資、證券買賣、研究和部分銷售網絡等。已辭去原百富勤一切職務的梁伯韜出任新公司的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百富勤證券原來的100多名員工隨梁伯韜進入新公司。至此,百富勤通過被收購而獲得了再生。

業務拓展:注重概念的包裝

上海實業控股有限公司(下面簡稱“上實控股”,香港聯交所股份代號0363)是上海市政府在香港的窗口公司,在百富勤的協助下,1996年5月30日在香港聯交所挂牌上市。上實控股的上市取得了紅籌股公司上市活動中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國際配售部分超額認購達40倍,在香港公開發售部分獲得近160倍的超額認購。上實控股的母公司--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下面簡稱“上海實業”)于1995年底擬定的上市業務是以香港的煙草業務和部分位於上海的消費品業務為概念。在香港投資者看來,中國大陸人口眾多,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品生産企業將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同時,上海是大陸最大的工業城市,上海在工業、商業、金融業等方面有著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增長潛力。中央政府的支持,浦東的開發開放,預示著上海將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經濟、金融和貿易中心。對於投資者來説,上海是一個充滿魅力的“東方明珠”。百富勤也正是利用這一點,把上實控股介紹給全球投資者。通過投資上實控股,投資者就可以分享到上海發展所帶來的豐厚回報。將上實控股定位為上海市政府在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發展的旗幟,向投資者推介“上海概念”,很好地應合了投資者的需求。可以説,上實控股的成功上市,主要得益於其鮮明的窗口公司概念。

借著上實控股上市的巨大成功所掀起的一浪高過一浪的紅籌股熱潮,百富勤借鑒上實控股的做法,又在兩年後的1997年5月向國際投資者打出“北京概念”,推出了北京控股有限公司(下面簡稱“北京控股”,香港聯交所股份代號0392)。在保薦人的策劃下,經過精心的考慮和反復的篩選,北京控股所涵蓋的業務都是以北京為基礎,並與首都經濟特點相吻合的相關産業,包括消費品、基礎設施、旅遊和高科技四個行業,所控股的下屬企業包括燕京啤酒、八達嶺長城、王府井百貨、首都機場高速公路和建國飯店等國內知名企業。由於北京控股的大部分資産都是在上市前兩三個月通過各種方式從其他股東手中收購注入的,因此北京控股的上市面臨是否能夠滿足香港聯交所上市規則“在相同的管理層下須具備不少於3個財政年度營業記錄”要求的障礙。在百富勤的努力下,香港聯交所接受了北京控股的上市申請。

與“上海概念”一樣,“北京概念”得到投資者的認同。北京控股的國際配售超額認購高達80倍,公開發售部分超額認購達1276倍,當時有110萬投資者認購北京控股的股票。公開發售共凍結資金2149億港元,募集資金數額達25億港元。申請表發放量、申請認購人數和超額認購倍數等均創下香港股市的最高記錄,公開發售超額認購倍數記錄至今尚未被打破,是香港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公開招股。

1997年12月10日,天津市政府在香港的窗口公司--天津發展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挂牌上市。至此,在百富勤的策劃和協助下,當時大陸的3個直轄市全部在香港設立了窗口公司,並實現成功上市。從這3個窗口公司的上市可以看出,百富勤善於把握投資者的偏好,通過挖掘和包裝三大直轄市的“賣點”,設計和推出“概念”來吸引投資者,在當時取得了較為理想的市場效果,百富勤也從中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隨著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的興起,投資者對高新技術和互聯網産業産生了濃厚的興趣。與此同時,香港特區政府也把高新技術産業和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擺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同時推出了創業板市場。BNP百富勤也順應這些發展趨勢,把握由此帶來的機遇,適時推出了“高科技”和“互聯網”概念。前者的典型代表是盈科數碼動力,後者的代表則是tom.com和hongkong.com在創業板的上市。

BNP百富勤向市場推出tom.com之前,人們對互聯網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BNP百富勤安排tom.com打頭炮,首先把這一具有非凡背景的門戶網站介紹給市場,緊接著向市場推出同樣具備相當背景,同時又有一定基礎的hongkong.com,由另外一家保薦人推介上市的新意網也在隨後招股。3家網絡概念股的上市,強化了投資者的網絡意識和網絡概念,大大刺激了投資者認購創業板“網絡三巨頭”的欲望。

面對一群對互聯網經濟似懂非懂的投資者,如何把一個成立不到兩個月的門戶網站介紹給大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網絡究竟是什麼?如何使投資者接受網絡概念?BNP百富勤對此作出了成功的策劃。tom.com的招股説明書,是一本有關網絡經濟的百科全書,它不僅僅告訴投資者tom.com是什麼,也告訴投資者什麼是網絡經濟,全球網絡經濟的現狀和未來會怎樣。tom.com所確立的一個全新的未來概念得到了市場的認同。tom.com的上市,為以後的網絡股確立了一個標準,成為後來者的一個樣板,同時也奠定了BNP百富勤在香港創業板市場的領導地位。

1  1999年盈科數碼動力的五次融資活動

 

                              融 資 金 額    BNP百富勤的角色

1999年5月3日    佳得信集團增發新股     46,000,000美元    聯合配售及承銷商

1999年5月20日   佳得信集團配售舊股     63,000,000美元    牽頭配售及承銷商

1999年9月13日   盈科數碼動力增發新股   297,000,000美元   聯合配售及承銷商

1999年9月29日   盈科數碼動力配售舊股   71,000,000美元    聯合配售及承銷商

1999年10月12日  盈科數碼動力增發新股   528,000,000美元   牽頭配售及承銷商

 

發展策略

與企業和政府部門建立長期性的戰略合作關係,是百富勤在企業融資方面,特別是在大中華地區的業務拓展中取得驕人業績的重要因素。

一、與企業的合作

與企業建立長期性的合作,使百富勤獲得了持續的融資項目,這方面最為典型的就是百富勤與李嘉誠家族財團的長期合作。李嘉誠的和記黃埔是原先百富勤的股東,擁有當時百富勤8%的股份,這也為百富勤與李嘉誠家族企業的合作奠定了基礎。李嘉誠家族控制了香港四分之一以上的市值,與全港第一大家族的合作自然給百富勤帶來了滾滾財源。盈科數碼動力的買殼上市,長實與和黃分拆tom.com在創業板上市,都是一個很好的説明。

盈科數碼動力對佳得信集團的收購,標志著李嘉誠家族企業與梁伯韜的“再牽手”。1999年,通過先後五次融資活動(見表1),盈科數碼動力一年之中募集資金10多億美元,BNP百富勤也從中發了一大筆財,一舉確立了自己在香港高科技企業融資方面的“龍頭老大”地位,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香港的創業板市場。

tom.com的上市則是迄今為止香港創業板市場最為引人注目的一次招股活動,公開招股部分獲超額認購669倍,國際配售獲超額認購130倍,這在創業板市場是空前的,即使在香港主板市場也是少有的。作為長江實業(下面簡稱“長實”)與和黃合資拓展的門戶網站,tom.com在創業板市場的成功上市應該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李嘉誠之所以把這樣一個美差交給BNP百富勤,除了對BNP百富勤的能力有信心以外,李嘉誠與梁伯韜的私交也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tom.com的成功上市,確立了BNP百富勤在網絡企業融資方面的先鋒地位,也為李嘉誠與梁伯韜以後的合作打下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十多年來,百富勤與大陸的很多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H股發行公司、紅籌股公司有不少是在百富勤的協助下來到香港證券市場的。百富勤所擁有的這一客戶資源,將會給百富勤帶來新的發財機會。

如前所述,上實控股是上海市政府在香港注冊成立的公司,是在聯交所上市的紅籌股。在香港創業板市場推出以後,BNP百富勤與上實控股再度合作,協助上實控股將其間接擁有55%權益的附屬公司--杭州青春寶,以及其間接擁有的聯營公司--上海家化分拆出來,組建上實醫藥科技並在創業板上市。

在高新技術産業迅猛發展和互聯網經濟的促動下,許多傳統企業面臨調整和轉型,可以預計,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涉足高新技術和互聯網産業,高新技術投資項目、網絡業務的分拆上市將是一個新趨勢。通過與這些客戶的長期合作,BNP百富勤必將會拓展出一片更為廣闊的新天地。

二、與政府部門的合作

與政府部門保持緊密和長期的合作,是百富勤在融資方面取得佳績的又一法寶。上實控股和北京控股的上市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上海市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的全力支持。在上實控股的國際推介活動中,上海市市長和市政府副秘書長親自參加,同時派出了很強的領導班子進入上實控股的管理層。北京市政府則在發展戰略方面全力支持北京控股在香港上市,並承諾北京控股為市政府控制的唯一在香港上市的綜合性企業,同時將會毫無保留地支持北京控股各方面業務的發展。

通過H股和紅籌股的發行上市,百富勤與大陸的政府部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通過合作,百富勤對大陸的有關法律法規、地方經濟和企業發展情況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和了解;通過合作,政府部門對百富勤的情況也有了較為直觀的了解,這就為雙方進一步合作打下了基礎。長期性的合作,有利於提高企業發行上市的成功率,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

給二板市場保薦人的啟示

中介機構在開展二板市場融資業務方面,借鑒BNP百富勤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1.人員素質。人才是立業之本。證券業是一個技術、智力密集型行業,人力資源要素往往是投資銀行所擁有的最重要的資源和最寶貴的財富。百富勤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10年中取得快速的發展,主要就是緣于其擁有一流的人才隊伍。可以説,沒有杜輝廉、梁伯韜,也就沒有百富勤的崛起。當時BNP之所以看中百富勤,就是因為百富勤擁有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BNP之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迅速採取行動,就是為了留住原百富勤的優秀員工。為了吸引一流的人才,百富勤員工的報酬與國際上的投資銀行是一樣的。一流的人才,帶來一流的研究、卓越的創新、成功的策劃和迅捷的發展。

申請在二板市場上市的公司一半多為高新技術企業或者一些較為獨特的企業,這些企業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專業性比較強、技術含量比較高,這就對中介機構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難想象一個對互聯網知之甚少的證券從業人員能夠成功編制出一份出色而又直觀的説明書,也很難想象一個對高科技一無所知的證券從業人員能夠成功地把一家高科技企業推介給投資者。另外,由於我國即將開設的二板市場實行保薦人制度,這同時要求保薦人參與保薦上市的人員保持相對穩定。能否吸引不同專業領域的優秀人才並加以多方面的培訓,同時保持員工隊伍的相對穩定,是決定中介機構在二板市場融資業務方面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2.創新能力。敢為天下先,勇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百富勤的一大特點。百富勤的發展就是由一個個的創新故事所組成的。可以説,百富勤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金融創新史。第一只紅籌股--中信泰富的閃亮登場,窗口公司--上實控股的一炮打響,北京控股的重組上市等,都讓市場大開眼界,並為之喝彩。

香港創業板市場設立不久,BNP百富勤就創出了多項記錄。上實醫藥科技、hongkong.com的分拆,集諸多豁免於一身的tom.com的招股上市等,都是BNP百富勤的創新傑作。在BNP百富勤的策劃和保薦下,上實控股分拆上實醫藥科技在創業板上市,公開招股獲超額認購465倍;tom.com的招股上市獲得香港聯交所的多項豁免,活躍業務記錄不到半年、主要股東可在上市6個月後售股、可增發員工認股權證至佔公司股份的一半等,都反映出BNP百富勤所具有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對於中介機構來説,二板市場是一個全新的市場。中介機構所面臨的企業不同於在主板市場上市的企業。規模小、經營歷史短、不確定性大、技術含量高、行業獨特等,是這些申請在二板市場上市的企業的共同特點。這就相應地要求已經習慣於主板市場那套做法的中介機構根據二板市場的特點,為申請上市的企業量體裁衣,同時結合投資者的需求和偏好,通過金融創新來拓展業務。中介機構的核心競爭能力,主要就體現在金融創新能力方面。

3.善於把握時機,作出迅捷的反應,並採取快速的行動,是百富勤給我們的又一啟示。把握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和香港回歸祖國的兩大歷史性機遇,適時推出中國概念的紅籌股、H股,讓投資者身在海外也能分享到中國大陸飛速發展所帶來的高額回報;把握香港特區實施“數碼港”和“中藥港”計劃的機會,拓展高科技産業融資業務,協助李澤楷成功收購佳得信組建盈科數碼動力,保薦上實醫藥科技在創業板上市;趁著網絡經濟熱遍全球的契機,率先推介tom.com和hongkong.com等門戶網站公司在創業板登場,以及當年梁伯韜在一天之內決定為上海石化配股等,都是百富勤善於把握時機並取得巨大成功的經典案例。

一旦看準了時機,百富勤就迅速付諸行動,看準了的就去做,力求搶先一步,顯示了百富勤所具有的過人膽識和魄力。當然,百富勤在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要歸功於其能夠依托遍布全球的信息網絡和前瞻性的市場研究,科學分析和準確預測世界和地區政治、經濟的未來發展和趨勢。對大陸政治、經濟形勢的準確判斷,對香港回歸祖國的樂觀估計,對高科技浪潮的認識,都很好地説明了這一點。

當前,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高新技術處於動態的發展變化之中,一些新興的高新技術和高科技産業隨時可能出現。同時,投資者對高新技術産業的熱情也會像天氣的變化那樣隨時出現“陰轉多雲”或是“多雲轉陰”。同樣的一家公司,在不同的時機推出,就會有完全不同的表現。對於投資銀行來説,上市時機的把握難度很大。這一點從美國納斯達克(NASDAQ)市場對互聯網公司的偏好上可以看出。去年門戶網站公司在納斯達克市場上還很受歡迎,但很快被所謂的B To C和B To B類電子商務公司所取代;而目前由於投資者偏好的改變和市場的迅速回落,網絡公司普遍受到了冷落。那些門戶網站公司在一年前還是個“香餑餑”,而如今則成了無人問津的“剩菜冷飯”。

由此可以看出,企業申請在二板市場上市,時機的選擇十分關鍵。這就要求中介機構加強信息搜尋、處理和市場研究,準確把握未來發展方向,善於把握那些稍縱即逝的機會,提高自身運作效率,同時能夠及時採取相應的行動。

4.良好的人脈關係。我們在前面曾經提到,百富勤與許多企業和政府部門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這為百富勤融資業務的開拓帶來了諸多的益處。另外,百富勤良好的人脈關係也為企業的股票發行和挂牌上市提供了幫助。在企業融資方面,百富勤可以利用自身的關係網絡,邀請有相當知名度的社會名流擔任發行公司的獨立董事,這就可以提高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從而有利於企業成功上市。

邀請社會名流擔任公司的獨立董事,是二板市場上市公司的普遍做法。如果能夠與各界人士保持良好的關係,上市保薦人就可以通過邀請重量級人物擔任所保薦公司的獨立董事來提高投資者對申請企業的興趣。

百富勤沉浮的反思

當然,BNP百富勤的發展有得也有失。在看到其輝煌一面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其不足的一面。這有助於我們全面認識百富勤,更好地從百富勤的得失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1.風險防范與控制。證券業是一個高風險行業,對於投資銀行來説,風險防范與控制相當關鍵,這也是投資銀行發展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如果説百富勤與華爾街著名投資銀行之間存在著一定差距的話,風險防范和控制能力是最為主要的方面。小型投資銀行在風險防范和控制水平相對滯後的情況下還可以取得一定的發展,但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風險防范和控制的重要性就會日益顯現出來。百富勤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一躍成為香港投資銀行界的佼佼者,但隨著其規模的擴張,風險防范和控制能力卻沒有能夠相應地得到提高,最終導致了百富勤的破産,這個教訓可以説是相當深刻的。

毫無疑問,保薦人制度的建立,不確定性的提高,意味著保薦人等中介機構參與創業板市場的風險要高於主板市場。因此,中介機構特別是保薦人需要對股票發行失敗、違反法律法規等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並予以高度的重視。尤其是在金融創新的同時,要注意防范和控制風險。另外,對於保薦人來説,還需要對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評估師事務所等其他中介機構進行監督,以避免出現間接性的風險。

2.適度包裝與上市公司的持續發展。對申請上市的企業進行一定的包裝,挖掘企業的“賣點”以吸引投資者的認購,是必要的。但這種包裝應該是適度的,不能對申請上市的企業進行過度的包裝,更不能弄虛作假。從百富勤所推介上市的公司情況看,有很多公司表現最好的就是其剛剛上市那段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司業績每況愈下,二級市場表現也是一落千丈。百富勤推介的紅籌股股價一度比高位時下跌80%-100%,而且普遍跌破發行價,這其中以駿威投資最為典型。雖然説紅籌股的下挫與當時香港股市整體表現不佳有一定的關係,但紅籌股的下跌幅度要遠遠大於大盤。

BNP百富勤保薦的tom.com和hongkong.com兩只網絡股的走勢看,在上市以後,這兩只股票的價格基本上是一路下行,下跌幅度也遠遠超出創業板指數的下跌幅度。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裏,tom.com的最高價和最低價相差很多,與其招股時的火爆場面形成十分鮮明的對照。雖然説這與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網絡股的整體走勢不佳有一定的關聯性,但與保薦人的過度包裝也是密切相關的。聯想起當時市場對BNP百富勤有意造勢的指責,不免讓人覺得還是不無道理的。由於tom.com和hongkong.com是香港創業板市場的“航空母艦”,因此這兩只股票的下跌拖累了創業板市場的整體走勢,從而影響了投資者的參與熱情和創業板市場的發展。與此同時,保薦人的市場形象也受到了一定的損害。

投資者的參與是證券市場的“立業之本”。對於創業板市場來説,保護投資者的信心和投資熱情,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保薦企業上市方面,保薦人應該本著對市場和投資者負責的態度來對企業加以合理的包裝。對申請上市的企業進行過度包裝甚至偽裝,無異於涸澤而漁、殺雞取卵。因為企業的上市畢竟不是“一錘子的買賣”,而應該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否則,長此以往投資者就會遠離這個保薦人所保薦的企業。我們不要忘了,被騙多了以後,再傻的投資者也是會學乖的。

對於保薦人來説,應該選擇那些真正具有發展前景和增長潛力的企業到創業板上市;同時公司在上市以後,應該以優良的業績來回報廣大的投資者,用持續的發展來吸引投資者。俗話説,“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因此從這個角度看,企業申請上市是不是就一定要選擇市場最熱的時機,也是值得推敲的。

3.潛力企業的挖掘與培育。在新經濟時代,有許多今天還很不起眼的中小企業,特別是一些高科技企業,會在未來短短的幾年中迅速成長為“航空母艦”。美國微軟、雅虎的今天就是這些企業的明天。因此,對於投資銀行來説,如何挖掘這些潛力企業,同時加以精心的培育,是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當然,挖掘和培育潛力企業,需要有獨到的眼光和足夠的耐心。對於像BNP百富勤這樣的知名投資銀行來説,由於手中的項目總是比較多的,因此一般不會有精力再去考慮其他一些不怎麼顯眼的中小企業。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創業板市場興起以後,如果老是把眼光盯在成功者身上,則會失去與中小企業共同發展的機會。

4.板塊的拖累。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曾經指出,善於設計和推出“概念”並進而形成板塊,是百富勤的一貫做法。但概念和板塊的聯動是一把雙刃劍,一家企業的成功上市可以帶動其他具有相似概念的企業成功招股,一只上市公司股票的上漲,或會帶動其他同類股票的走強。但反過來,一家上市公司表現不佳或者其股票價格的下挫,同樣可以給申請上市的同類企業帶來負面影響,也可能會拖累其他具有相似概念、屬於同一板塊的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的表現。

從香港以往的情況看,在中介機構的包裝下,一些低素質的國有企業在香港證券市場紅火時上了市,但在市場出現波動後,這些公司的股價隨即就會出現大幅度的下跌。紅籌股的名聲也由此受到了拖累,使另外一些確實有實力、各方面的素質不錯的紅籌股股價也跟著下跌,同時還使得新公司無法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最近幾年紅籌股在香港上市數量的大幅度減少,就與部分紅籌股在香港市場上市後的表現不佳有很大的關係。

因此,中介機構在塑造概念和板塊方面,應該審慎為之。從總體上看,概念的塑造是可行的,利用板塊聯動來帶動市場人氣也是可以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選擇發行上市企業方面,中介機構應該保持慎重,以避免出現“害群之馬”對整個板塊的拖累。另外,在塑造概念的同時,要善於發現和突出公司的“個性”,以區別於其他公司,從而使同一板塊的公司之間能夠保持一定的“距離”。

5.中介機構之間的協作與配合。在創業板市場的融資業務方面,中介機構應該在上市保薦人的統一協調和安排下,團結協作,保持溝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企業的資産重組,企業財務報表的編制、法律意見書的出具、招股説明書的起草、市場路演、收表與過戶等,都需要各個中介機構來共同參與。

在策劃過程中,中介機構需要發揮自身優勢,從各自的專業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在出現問題以後,中介機構不能相互推諉,一概把責任推給別人。可取的做法應該是共同查找原因,勇於承擔責任,同時以統一的口徑和負責任的態度向市場披露有關信息。